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457万例,死亡人数300万例 。由于中国癌症患病人数多,癌症死亡人数位居全球第一。
癌症将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并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近日,Science上的一篇综述文章提出了癌症早期检测领域需要面临的五大挑战。
在文中,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当前癌症早期检测的五大挑战。
挑战Ⅰ:信号与洞察力
研究证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均具有其一定的规律和过程。
但如何确定哪些病是具有后果性、侵袭性病变,哪些是不会造成伤害的无关紧要的病变呢?
加深对早期癌症的生物学理解,有助于提高早期检测发现癌症的洞察力,并为治疗手段与提高生存率提供信息。
根据一些疾病模型的研究,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肿瘤发生的早期信号。人类免疫系统监测到体内发生癌变时,会激活一定数量的T细胞、NK细胞与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此时免疫细胞的数量变化可以充当信号放大器,为癌症早期检测提供信号。
癌症早筛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挑战Ⅱ:基因与预见性
一种特定的基因突会变导致某种癌症的发生,而有一些人群或个人的基因组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发生突变。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种系基因组易感性、家族史、暴露、人口统计学和行为数据来建立风险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预见需要接受早期癌症检测的个体或人群,以及相关的检测结果应该如何分析及提供行动决策。
如何针对风险人群进行早期癌症检测
挑战Ⅲ:信号与标志物
要找到早期癌症的准确信号(通常以非常少的量存在)是相当困难的。
肿瘤相关物质作为早期癌症的生物标志物也被称肿瘤标志物,是人体正常细胞对肿瘤反应产生的物质。但这些物质不仅存在于肿瘤患者血液中,也存在正常人血液中。
尽管早期检测标志物的进展缓慢,但许多有希望的早期检测标志物正在出现,包括循环肿瘤DNA、循环肿瘤细胞、蛋白质、外泌体和癌症代谢物。
正在开发的新型检测方法
挑战Ⅳ:技术与敏感性
开发癌症早期标记物检测需要具有高灵敏度以及特异性识别的技术。
无论是在组织结构、生物化学还是功能方面,在现有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对抗干扰性技术进行优化迭代,力求在辨识早期癌变时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
分子分析技术、先进的成像和组织病理学技术不断提高可在早期发现肿瘤的敏感性,而合成标记物可能有助于放大它们的信号。
多种技术筛查检测易患癌人群
挑战Ⅴ:证明与认知度
众所周知,在生物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检测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检测早期癌症。
若要验证新的检测方法有效且可信需要大量的时间与实验资金。
但在很多人看来,癌症在生活中并不常见。因此,开发新检测方法的过程变得困难、漫长且极其昂贵。
癌症早筛的认知与挑战
癌症防治出路——“三早”
根据调查数据,约 50% 的癌症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
癌症防治的唯一出路为“三早”,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早期发现是提高癌症治疗率的关键。
在早期检测中发现癌症,高达90%的病人可以被治愈,死亡率可减少约三分之一。
人体免疫系统具有杀伤和清除癌变细胞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已经出现病理现象前,我们往往忽视了对自身免疫功能水平的了解。
我们可以通过定期免疫功能评估,根据多种免疫细胞比例参数的变化,持续放大并追踪体内的癌变信号。
通过精准免疫功能评估全面了解自身的免疫状况,保持免疫系统的平衡状态,防患于未然。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友情链接:
广州普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全国服务热线:
广州总部电话:020-3881-4624
邮箱:gzpurui@gzpurui.onaliyun.com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894号天河科贸园B2栋305室
- 微信公众号